買貴退差價

Posted by 每特17劃 on 2018-01-14

買貴退差價

假設你是一個國外的連鎖零售店的經營者,要進軍臺灣的大眾消費市場,那麼你要面對一個核心問題是:如何訂價與應對價格戰?

價位訂高了,留下個高攀不起的形象,大大影響客源的拓展。價位訂得得過低,則落入紅海,進入惡性循環。不可不慎。

那麼該如何決定訂價呢?

首要便是取得充足而正確的市場價格情報。

最先想到的做法,不外乎是僱人力到當地掃視所有競爭店家的相關商品的價格,然後彙整出當地的總表資訊。然而這樣的方法有其沉重的負擔,一家店舖可能有 200~500 商品,與不同的折扣算法。而當地可能有明面上的 10 家到潛在的 50 家大小店舖,價格與折扣也可能每週每月不停浮動競爭,店數、品項數、頻率幾項相乘,怎麼算都是龐大的數字。而這還僅只一個城區,若是範圍擴及全臺。如此情報取得的方法,不僅消耗大量人力,且情報更新的速度跟準確度,可能也還跟不上價格熱戰時的節奏。

有此背景認知後便不得不提,我認為是最聰明的商業策略之一:“買貴退差價”

打出“買貴退差價”的名號大量宣傳並以商譽保證履行,且於手續流程中請求消費者附帶提供合理的證據,例如:時間、商品項目與價格、哪家店鋪、…。如此一來,情報的來源,就不再是自己僱人去其他店鋪採集,而變成是消費者從其他店鋪帶著情報自己上門。

若善用這樣的資料,可進一步分析:

  • 從退差價的消費者來源,可得知該地主要競爭者是那些,甚至發現隱藏競爭者。
  • 從品項與價格,可分析對應客層與價格競爭差距。
  • 可分析當地生活動線與消費習慣。

此外,並非所有的消費者都愛為了幾毛小錢奔波折騰,這無形中也濾掉了那些可能無關緊要的雜訊。

更重要的是,這所有上門的退貨者,都是實打實在地的消費者。不但是第一手資料,而且源源不絕、時時更新。

在現在大數據、資料探勘已是顯學的背景下,相信能理解這份資料來源的珍貴性。

不僅如此,在行銷層面,形勢也化被動為主動。 原本的狀況是,要時時注意競爭者的促銷策略而儘速跟進。但在打出“買貴退差價”且累積足夠信譽之下,其大規模的行銷活動與訂價資訊,變成是市場第一參考點,從而獲得“錨定作用”。也就是說,不再是你緊盯競爭者而被迫跟牌,而變成是競爭者們必須緊盯著你做什麼而被迫跟上你。

除此之外,“買貴退差價”的主張也有助於應對消費者“怕高攀不起”、“怕買貴當盤子”的疑慮。即使初始價格過高,也能在後續幾個情報回合後快速調整。

於是,在情報蒐集面,從費力出門採集,轉變成情報自行上門。而在價格戰面,從被在地競爭者們圍毆,轉變成眾人被迫跟上你的車尾燈。在消費心理面,又削減了消費者心中的猶豫疑慮。

僅一策略,從下風轉上風、化被動為主動、化弱勢為強勢,是以認為這是最聰明的商業策略之一。

(提醒: 此為提供一種思考觀點,非來自零售業者的第一手訊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