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善、本惡與統計分佈

Posted by 每特17劃 on 2018-01-12

本善、本惡與統計分佈

在數不盡的論戰之中,尤其是政策的討論,總不時會出現 “人都是安份守法的,於是…"、“人都是投機自私剝削他人的,於是…"、等等等的說法,並不時舉出真實案例與故事來加強自己的論述。而同一時間,另一方,也往往總是能提出對應的反例來駁斥(打臉)這一方,眾人無不拍手叫好。這樣的場景,已經不知道反複重演了多少次,仍不斷的重複中。

我把這類相似的場景化約為,“人性本善 v.s. 人性本惡” 的二元論戰問題。

依邏輯來看,上述用一個反例來反駁對方論述,是數學上常用的反證法。訴諸事實與邏輯是好事,然而,這有個詭異的地方。就是,兩方都各自提出證明己方是 True 的一些事實案例,也各自提出一些事實案例證明對方是 False。那麼,就雙方提出的事實們的總合來說,要嘛是雙方都 True,要嘛雙方都 False。但這顯然不合理,因為雙方的論點是互斥對立的。也就是說,這是個"零和賽局”。所以,這樣的爭論,必無可避免的陷入,雙方各堅持己見,並完全否定與忽略對方的事實與論點,而且永無止盡的交互攻擊了。

Imgur

那麼,有沒有辦法跳脫這個無止盡的泥沼呢?

有的,我認為關鍵在於轉向統計事實的全局觀討論。

現代社會的規模動輒上百萬人,不必然全部都善良或全部都邪惡。現實生活中,必然有少數特别善良,也必然有少數特別邪惡,還有許許多多介於中間好壞程度不一的人,和許多隨環境氛氛而跟著好、跟著壞的人。於是,在搜集並衡量所有人的整體狀況,預期會得到一項統計分佈示意圖如下:

Imgur

註: 僅概念示意圖。

在往上拉到全局的統計概觀之後,再回頭檢視 “本善”、“本惡” 的論點,就一切就清楚了。不難理解,其實 “本善”、“本惡” 可說都對,也都不對。都對的原因是,社會上的確存在有一定比例的少數特別的善良(本善),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少數特別的邪惡(本惡)。而都不對的原因是,他們都只用局部的片面案例,來概括整體的狀況(以偏概全)。因此,只要將原本一刀切的二元分法,升級到統計分佈的分眾管理的思考,就能得到完整而清楚的出路了。

上述的觀念不難理解。然而,“當局者迷、旁觀者清”,要將觀念落實在生活中,或是要從身陷於論戰之中的情緒跳脫出來,並不是那麼容易。

目前我想到的修正方式是:

其一,嘗試在問句之中,習慣性的加上"統計"二字。

例如: 將 “這論點根據的事實為何?” 改為 “這論點根據的統計事實為何?” 。有些習慣是由外而內的,一旦對話或思考中多了"統計"這二字,有助於提醒自己意識到"局部/全局"的差異,而盡快從偏見中脫身。

其二,嘗試取得統計事實

當兩方的統計事實有出入,或是根本沒有統計事實時,那麼當下最重要的事是,就是去取得統計事實。唯有不斷取得並揭露統計事實,才能跳脫零和論戰而導向收斂的事實真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