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特17劃

及時當勉勵 2004/06/07

Facebook post 2017-05-29 — 2017-05-29
Facebook post 2017-05-23 — 2017-05-23
Facebook post 2017-05-22 — 2017-05-22

Facebook post 2017-05-22

很多人沒有意識到,一帶一路其實是對台灣至關緊要的國安危機。
因為中國若要武力攻台,首要面對的,就是美軍掐住麻六甲海峽切斷原油供應,進而讓中國產生油價跟經濟動盪而面臨重大損失,甚或內亂也有可能。
一旦一帶一路戰略解除了這個枷鎖,其後續影響對台灣是非常致命的。
現下大家好像隔岸觀火,等著看別人的好戲,殊不知,自己國的存滅,僅在一線之間而已...
====
補充: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马六甲海峡
維基百科裡有提到"中國有85%的石油依靠水路運送,多經過麻六甲海峽"。
而石油跟經濟動盪的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。
(可以 google://石油危機 )
(亦可參考"世界是平的" p.349~p.350)
要武力佔領海島國家,除非島國自行投降,否則要實質佔領就必須要靠海軍跟空軍。
然而,這兩項中國目前都沒有絕對的勝算。
而中國有13億人口等著吃飯,有依賴石油上中下游工業,背後可能還無時不刻有覬覦政權的狼群
除非能瞬間裡應外合拿下台灣,否則戰爭一開打,時間就是站在守方這邊
這一項戰略上的箝制,是台海安全的隱形盾牌之一。
回頭看一下,目前一帶一路的路線規劃
有一條路線嘗試跳過麻六甲海峽,另有一條陸運嘗試通往中東油產區
這或許不足以完全取代麻六甲海峽的通路
但只要受麻六甲箝制的比率越低(例如: 從 85% 降為 49% ),中國受箝制的時間壓力就越低。
加上一帶一路將會跟其路線的週邊國家形成利益共同體的效應
屆時,戰略槓桿就將逆轉,而朝中國有利傾斜了。

Comments:

  • Shih-Yuan Lee: Blue 虎穴 And 虎子
  • Thinker Li: 我好奇的是,一代一路就無法切斷油品?
    • 李俊裕: 好問題。也不是切不斷,但代價會變很大。屆時各個國家就會計算一下防守台灣划不划算。
    • Pierre Chien: 但一帶一路是整合現有運輸路線上的關卡,並不是什麼新招式,以前能切斷,現在/未來也一樣還是能切斷,兩者關連性不大呀
  • Thinker Li: 另外中國石油庫存應該撐的過攻台需要的時間。除非米國要持久戰,圍到中國投降,而中國也有本錢玩才能。
  • Will Wang: 我總覺得美國有太多可以玩死中國的招數了XDD
  • Lee Ya-heng: 中國的問題是歷史,歷史上侵略太多國家,沒侵略的又有附屬國包袱,造成樹敵太多。 <br/> 簡單地說,用台灣的角度看,台灣的問題是中國,但是從中國的角度看,中國的問題可不只台灣…. <br/> 西北側有東突厥斯坦、外有俄羅斯,西南側有圖博、外有印度,南側有中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接壤國土交趾(今越南(東南亞真戰鬥民族)),東側有北韓要罩、外側又有立場不明的南韓和立場明顯的日本。 <br/> 對中國來說,傾國力幹掉台灣易如反掌,但是打台灣的時候,美國是真的會協防台灣嗎? <br/> 還是美日聯合幫助南韓統一朝鮮半島,造成大韓民國親美並且直接和中國東北接壤,事後再策動中國境內的朝鮮族與女真族再次以滿州國獨立? <br/> 如果將兵力向東側傾斜,那西側的東突厥斯坦是否會聯合俄羅斯獨立?好不容易維穩的圖博是不是又開始出現嚴重的衝突? <br/> 台海發生問題,造成海軍部屬向台海集中,那越菲對於南海又有什麼動作? <br/> 講白一點,台灣不過就是歷史上和中國毫無淵源,只有中國移民佔領的不可控制小島,控制後還造成多次的外交軍事問題,為了台灣是否要造成實際國土接壤的維穩問題,我相信中國聰明的人很多,那些幕僚想的恐怕和媒體講的不見得沒有差異….而且習近平還在福建待過。 <br/> 歷史告訴我們,台灣會拖垮福建,中國會放棄台灣,保全實際與國土接壤地區的控制權…..
    • 劉良文: 你的論述在歷史 邏輯判斷和現實地緣戰略上都很跳tone
  • Yuan Chao: 就看面子跟$$$的平衡
    • Will Wang: 面子是可以理解為支撐未來帝國行事的信用嗎?:p
    • Yuan Chao: 面子通常是外交轉內銷 XD
    • Will Wang: haha~
Facebook post 2017-05-17 — 2017-05-17
Facebook post 2017-05-16 — 2017-05-16
Facebook post 2017-05-13 — 2017-05-13
Facebook post 2017-05-12 — 2017-05-12
Facebook post 2017-05-03 — 2017-05-03

Facebook post 2017-05-03

轉貼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eevideo/videos/828322547333180/

即新聞 May 3, 2017

唸設計系的孫女幫阿嬤做了傾蚵仔車,真甘心~~(#安東) 一条 Yitiao 蚵蚵蚵kēkēkē-復蚵計畫 ※勘誤:影片中人名字卡處的大學名稱為誤植,正確應為南臺科技大學,非常抱歉,也謝謝網友們熱心提醒Orz ☛關心人類關心地球,到ET新聞雲APP關心千萬人 http://goo.gl/sJmzjp #即新聞

Imgur

關於高雄捷運虧錢的話題 —

關於高雄捷運虧錢的話題

每隔一陣子,關於高雄捷運是不是虧錢的話題,就要反覆再來個一次。 我感到十分厭煩,然而關於自己家鄉的議題,面對紛擾總無法視而不見。

網路上各方有各方的說法,很難分得清楚誰是真知灼見,誰是詭辯。 而且目前網路上查到的資料,多是斷章取義,或是先射箭再畫靶的報導或評論。 想要獲得真相,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,自行去取得第一手的資料作評估。

於是,這兩天花了一點時間,以程式抓取數據並後置分析了一下,結果如下:

數據分析結果

高雄捷運 2008/03 ~ 2017/03 的運量趨勢圖 ( 單日平均運量,以7日為計算週期 )

https://imgur.com/DBIYFDJ

台北捷運+高雄捷運 1996/03 ~ 2017/03 的運量趨勢圖 ( 單日平均運量,以7日為計算週期 )

https://imgur.com/l0x0v7A

以下是我根據上述資料,個人的解讀與看法,如下:

Q1: 高雄捷運搭的人多不多?

目前的每日運量大約是 17 萬人次。 若高雄市人口數以 278 萬來估算的話,每天大約有 6% 人坐捷運。

台北捷運每日運量接近 200 萬人次。 若雙北以 667 萬人口計的話,每日運量約 30% 坐捷運。

Q2: 高捷的運量是否有持續成長?

在 2013 年之後,運量似乎就沒有再顯著的成長了。

Q3: 為什麼高雄捷運的運量上不去?

這個問題,我沒有答案,但我發現到幾個線索:

https://imgur.com/7QnPu58

首先,台北捷運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百萬運量的。 台北捷運前2年的運量,跟高雄捷運也是差不多的狀況,甚至更少。 但是,在 1998 年底,跟 1999 年底,都各有一次跳躍式的成長。 於是我查詢對照了一下,維基百科上台北捷運的歷史資料。 發現這兩個時間點,分別是:

  • 1998年12月24日淡水線台北車站-中正紀念堂站段、新店線中正紀念堂站-古亭站段及中和線完工通車
  • 1999年12月24日板南線市政府站-龍山寺站通車後

尤其是1999年底,通車的路線共同構成狀似「卄」字的路網,運量出現非常顯著的成長。

也就是說,捷運系統成長的關鍵,跟打通捷運路網的連貫性,是非常直接相關的。

在世界各國這麼多已成熟系統的先例經驗下,我想捷運系統的成長曲線跟模式,及失敗原因,應該有很多相關的交通運輸科學的研究跟經驗,可作為參考依據。

如果,高雄捷運無法成長的原因,是因為路網還不夠密集的話,或許解決方向,應該是及早投入資源補全路網,嘗試將平均使用比率,從 6% 往上提升至 20% 以上,進入良性維持階段。而不是讓這種不上不下的狀況持續拖下去。

Q4: 會不會高雄本身是不適合作捷運的?

這也是很有可能的,畢竟北高兩地的背景環境是不同的。 樂觀來說,高雄捷運目前路網確實還不夠密集,使用率才 6% ,可能還有不少提升的空間。 但我們也無法確知未來發展的上限會是多少,會不會最後變成是長期虧損的大錢坑? 最好的方式,應該是透過運輸科學來作"有根據可稽核"的試算跟評估。 而不是僅依據少數人主觀直覺的贊成或反對。

假設一個建設的規劃金額達到 1000 億,若我們額外投入 1 億(即0.1%) 的預先研究評估,而能提前發現盲點,避開錯誤的決策而省下 999億(即99.9%) 的資源時,其實是非常值得的。

反思(一)

我想補提兩個看法作為參考:

其一,台北捷運開通的前兩年,其實反對跟批評的聲音並不小,而當初木柵線的爭議也讓捷運的發展飽受壓力。如果,我們再次回到 19 年前的 1998 年,我們要如何看待當時的捷運發展? 嘲諷它嗎? 還是投入資源支持它的發展?

其二,熊本市,高雄市的姊妹市,人口約 76 萬人,僅高雄的 1/4 強,成本攤提的壓力更高,依然營運有健全的交通軌道網絡。如果人口 1/4 的熊本市能作得到,為什麼高雄作不到?

或許這兩個經驗跟歷史發展的是可以作參考的。

反思(二)

我自己回高雄搭捷運時,也常遇到車廂擠滿人的情況,然而整體的數據事實跟個人的主觀感受仍是有落差的。 這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示是,"親身經歷"有其侷限性,即便是每個人都忠實的根據親身經驗來作理性辯證,仍不一定能得到完整真相跟事實。 這也說明,有些事實真相,單靠人跟人之間的溝通、辯證是作不到的。 即便是政治上達成共識,而取得的結論,也並不是真正的事實與真相。 要取得完整的真相與事實,只能透過全局的科學數據與統計。 若只侷限在局部主觀經歷的辯證,最終只能讓我們陷於意識型態對抗的泥淖,不斷重覆循環空耗而已。

反思(三)

目前台灣的人口數是在負成長的,未來也長期呈現人口老化的趨勢。 而台灣未來的軌道運輸規劃跟財務攤提,是否有考慮進這人口發展趨勢? 當台灣年金問題,因人口趨勢跟經濟局勢變化,而有大幅的落差之際。 我們是否也該將此因素,也列入運輸發展評估的重要因子之一? 眼前已經在發生的慘痛錯誤,我們要眼睜睜再看著它重複一次嗎?

反思(四)

交通網絡的不必然只是軌道系統而已。

近年來, c-bike 跟 ubike 補全了捷運路網的不足,其成效跟影響是非常卓越的。 而新提出的"電動汽車共享"的概念(或電動機車共享),或許也非常有機會,可以在不用巨額的軌道建設下,提升公眾運輸的涵蓋率。 目前台北高雄兩地,都有嘗試在引進這樣的建議,我覺得是非常值得肯定跟期待的。

反思(五)

在未來,我認為有巨大潛力的運輸系統是,自駕車。 當自駕車持續發展,而成熟到可以上路實用時,自駕車非常有可能會發展出如計程車般乘車服務體系。

而這趨勢,是很有可能在 20 年之後實現的。 若此趨勢真的實現時,軌道運輸的需求跟必要性,還有計程車產業,都將受到巨大的衝擊。 若我們忽視這個可能性的話,很有可能在 20 年後,軌道都剛建好了,正要進入攤提回本階段時,正好遇到自駕車全面興起的時代。 屆時迎面而來的,可能不再是美好的交通願景,而是一筆又一筆沈重的長期債單。

以上。

備註更新

2017-05-12

我將抓取資料的 scripts 跟資料來源出處,都上傳發佈到 github 上,歡迎有興趣的人自行參考取用

https://github.com/matlinuxer2/metro_sta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