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ing-ping Chen March 26, 2017
[新知] 真酷… 原來肺會製造血小板而且還會儲存血液幹細胞! 附上 ptt 八卦板說明: https://www.ptt.cc/bbs/Gossiping/M.1490460515.A.B2C.html
月份: 三月 2017
這是個對沉默的人不利生存的年代,當大多數的人的注意力都被FB動態和碎片化新聞洗走後,低調的人似乎只能自行默默的死去。為了生存,只能強迫自己也加入刷存在感的行列,試著提升一點個人的存在價值。
其實我一直有保持有思考跟紀錄心得的習慣,只是很少主動在FB/網路上發表自己的看法。我知道,寫Blog跟發表網路評論對於個人價值提升有很多好處, 很多實際案例擺在眼前,而我自己也熟悉這些網路平台跟工具。然而,但為何自己總是佇足不前呢?
除了對寫文章的惰性外,另一個或許就是對自我變質的害怕吧…。一旦漸漸有了影響力跟身價,成為了某個"咖"之後,會不會就也開始端起架子,變成一個連當初的自己也不認同的人呢?就好像當一個員工,當上主管後,就也漸漸變成自己當初最討厭的老闆一樣?
我不知道。但面對未知的未來,也只能試著走下去看看了。
除了上述負面的想法之外,其實也有其他正面的動機,驅使我繼續作這件事。
其一,近期在整理過去資料的時候,意外發現我過去無意間寫下的心得,也曾在網路上的某處,鼓勵了某些人。雖然,自己並不如對方所想像得那麼偉大,而别人的成功也絕大部份是他自己認真努力的成果。然而,對於"自己的文章對別人有點幫助"的這件事,還是感到很開心。
其二,對生活中遇到的時事見聞,常常會激發心中的想法。許多想法其實是重複的出現並繚繞心中, 又長期找不到知音傾訴,久了就成為心中的包袱。我發現,將這些想法好好的沉澱,寫下來成文章之後,心中的包袱就好像在那瞬間放下了,干擾跟分心的因子也從此少了一個。
其三, 我現場解說的技巧不流利. 對於我想說的內容,若能用網頁文章轉貼給討論對象的話,我就不需要趕在有限的時間內, 喋喋不休的硬塞給別人了. 想聽的人,隨時都可以打開來慢慢的看, 我也不用再一直掛心自己臨場表現好不好, 擔心講不完或忘掉漏掉什麼的, 只消讓一篇寫好的文章在網路上的某處,靜靜地傳達給對方即可。
其四,寫文章很花時間,但更長遠來看,若文章的內容能被重複使用的話,今天花了1.5小時寫文章, 未來可能因此省去3~5次20分鐘的口頭解釋, 其實是不斷地省下更多的時間和耐心. 如果, 我寫的內容能回答某些常見疑惑或月經題的話, 或許我不只能幫自己省時間,還能幫别人省時間.
其五,整理舊文時,偶爾意外發現一些早已忘記的生活點滴。坦言,讓別人看到自己真實生活的不同面貌,還真會有點不自在,但回顧曾留下的紀錄時,往往都還是慶幸當初有紀錄下來的。這些紀錄,讓我在這個被快速遺忘的時代中,好像還擁有點什麼一樣。
以上,大致寫下了這次復筆的幾點想法,希望未來的自己感到迷惑時,能再回頭看看一下當時的心境。
加油!
2022-09-26
從這一篇 post 之後到今天,陸續累積了不少篇章內容。自我檢討了一下,為何沒有發佈的的原因,大致上是:
- 有些文章寫了七八成,但覺得不夠好或是有些地方查證不完全,就駐足不前不敢發佈
- 個人長期的拖延症、完美主義而害怕失敗的弱點所致
- 我思考跟內容編輯,主要是在筆電的筆記軟體上(先前為 Zim ,現改為 Obsidian ),而非在 WordPress 網站上。
- 上傳文章時要花一番修正格式的功夫,而懶得動手
出社會前,我的人生經過了幾次重要的考試:
- 高中聯考(1997)
- 大學聯考(2000)
- 研究所入學考試(2004)
- 研究所入學考試(2005)
其中 2005 年的研究所考試對我意義重大,因為這次考試的過程中,我體悟出和以往不同的作事方式。
研究所的入學考試大約是在 2005/04 月左右,我大約於 2004/09 月開始準備。因為我非本科生,所以前期都在補念相關科目的書籍,並於寒假(約 2005/02 月)開始密集練習考試習題跟歷屆考古題。我先是搜集了各校前五年各科的考題,然後逐一對自己進行模擬考。
過程是挫折連連,尤其是對非本科生的人來說,要熟悉 bits/bytes 的運作跟邏輯相對吃力,每次練習完對照答案,都是一次又一次挫折跟自我懷疑的感覺。然而,在所有挫折中,最令我掛在心上的,是一次試考中出現了曾經出現過的考題,前一次作不出來答錯了,事後也看過答案了,解法也念過了,然而,當這個題目又一模一樣的再次出現在眼前時,我居然還是作不出來!
"天哪,連這個明顯送分的題目,我居然也拿不到"
如果這樣一個,書也唸過,也試考練習過,連答案解法也都看過的題目,我都無法得分的話,不就代表我在真正的考試裡有準備跟沒準備其實是沒什麼差別的。當下的我心中充滿懊惱、憤怒、自我懷疑、羞愧,想到距考試日期僅剩2個月的時間,還有那麼多東西沒唸完,卻沒什麼實質提升。我草草寫完考題,充滿心虛的只想快點了結這回合,而校對答案的難堪分數,讓心情跌下更深谷底。
我離開了地下室,在圖書館附近繞繞放空了一下。後來靜下心想想,比起難看的分數,我更加在意自己重複失敗在完全相同的考題。
所以我下了一個決定,書沒念完就算了,考古題沒作完就算了,但我要我曾失敗過的題目絕不再錯第二次。
我先是暫停作新的考題,回頭把我之前曾作錯過的習題跟考題都搜集起來,分類並找出相似的題型,然後再重新練習。抄答案寫一次,矇答案寫一次,空白紙寫一次,並加強驗算,不斷重複練習,直到我有100%把握知道遇相同考題時,用背的也背的出來為止,然後再繼續練習下一個失敗過的題目。
是的,重複練習這些失敗的考題確實比一般人耗了跟3~5倍時間,當我像烏龜一樣還在舊題目上慢慢爬的時候,圖書館的地下讀書室的其他人,書一頁又一頁的往前翻,練習考題的人一個個振筆疾書,我確實感到害怕又焦慮。然而,就在我修正一個又一個的失敗考題後,心中的不踏實感卻慢慢消失了。在這過程中,我體會到幾個心得:
- 本來就已經會作並作對的題目,其實不太需要再花時間練習。會了就是會了,練習已經會的題目,只是增加信心跟熟練度,對最終結果是沒什麼差別的。其實我們真正該注焦的,是失敗的題目。
- 失敗的題目一開始搜集起來很多,但整理分析後發現,許多題目其實是類似的。將相似題目整理成同一題型後,就發現這些題目都指向自己同一個盲點。針對自己的那個盲點修正後,便成功解決了其中一題,也解決了同類題型的所有題目。相對的,若盲點沒有修正的話,也表示有很多同類型的地方會失分。
- 因為我針對失敗的題目作密集練習,練習到我有充足的把握絕不再錯第二次。所以這些會失敗的題目,就像被我的"答題濾網"給過濾掉了一樣。而隨著 練習過的失敗題目越多,我的答題濾網只會越密集,越密集則勝率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。就好像一個足球門將,如果針對每一個防守失敗球不斷練習,讓同一種漏洞死角不再出現,防守率就只會上升而不會下降。(以數學上來說,即 單調遞增(monotone increasing) 的特性)
簡單來說,就是用盡一切努力,修正自己的盲點並確保不會重複相同的錯誤。一旦能作到這一點,剩下的就是放寬心的不斷去實戰、擁抱新的失敗經驗、跟發掘自己新的盲點。對自己懷抱信心,因為不犯相同的錯誤就只進不退,勝率遲早會站在我們這一邊。
很幸運的,我在研究所入學考試取得不錯的表現,並取得入學資格。
雖然事隔多年,很多考試的東西早就都忘光了,但這個體悟仍深深的影響我到現在,在此紀錄下我的心得。
相關參考:
2017-05-09
https://case.ntu.edu.tw/blog/?p=10595
讀到這篇文章,文中提到針對弱點的練習,有相互印證
2018-01-26
怎樣的「失敗」才是成功之母?